《火童》隨想(三) 大人都未必哽得落?
「究竟《火童》o岩唔o岩細路仔睇架?」
近日有朋友問到這個問題。
無可否認,幾乎所有外在因素都在告訴人家《火童》是個給小朋友看的演出,無論是「說故事」式表演、神話傳說、又或是少年人為主角等等,都好像在告訴人家這應該是一個「兒童劇」。
一天想到,其實大部份以「小朋友」為主角的故事,其實都極其殘酷,只不過說故事的人將故事美化了吧。試想想,如果《深海奇兵》中那條小丑魚真的要經歷這麼一個旅程,會是何等可怕的事?假設現實生活中自己五歲的孩子不見了,他要經歷很多危險的事,又要上山又要下海,又要面對兇猛野獸,這無疑是難得令人成長的經歷,但更有可能的是,在過程的一半中他已經死掉!
前陣子重看了一次《飄流教室》,雖然是個虛疑的故事,但當中人性的描寫卻是十分真實,在一個殘酷的環境下,小學生也都會互相殘殺!不再是成年人眼中的「得意小朋友」。
好像若干年前在國內失蹤的香港少年,至今還未尋回,確實令人擔心。有幸他日尋回,而將他的經歷寫成故事,可能會是一個連成年人也不忍看的故事也說不定。
又好像《賣火柴的女孩》中的小女孩,她獨個兒在街上凍死!是多麼殘酷的現實!
這些故事換轉發生在成人身上,即使仍是殘酷,但感覺程度上會比較輕。
為甚麼我們都忍心看那些以「小朋友」為主角的故事呢?是因為我們都「預知」結局是美好的?還是我們都喜歡看人家被折磨?
以「小朋友」為主角的故事,真的只是為「小朋友」而服務嗎?如果我們不加以美化,小朋友仍「頂得順」嗎?或許連「大人」也「哽唔落」都唔定。
又為甚麼我們都愛讓小孩子看被美化了的東西?為甚麼我們覺得那些被美化了的東西才適合小孩子?
《火童》這次演出或許也有點美化,我也不知道,但至少應該不會連大人也「哽唔落」吧。
0 Comments:
發佈留言
<< Home